奏职业教育乐章 谱经济发展新篇
奏职业教育乐章 谱经济发展新篇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我们既不愁学生的来源,也不愁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更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后劲。所以,我们一心一意坚持立德树人工作,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培养更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高素质、高技能‘双高’人才。”近日,记者在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访时,该校校长黄建国说。
近年来,衡阳市职专人怀着“与时代同步,为社会育人”的拳拳之心,培育良才,服务社会,励志明德,勤学精技,让创新的动量、责任的重量,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实现了国家中等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的跨越,19年前,成立之初的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不足600人,只有4个中职专业,如今已成为拥有4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拥有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商贸财经、机械制造、现代服务等五大类,14个专业的省内外名校。
创新、责任、转型、担当,激活了一所职教学府的原生力量和创造能量。我们寻找到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带给我们的丰饶启示。
突破:校企融合成沃土
这些年,中国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转型的紧迫,更以飞翔的速度,向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传导。
在质量与办学特色上,中职学校是否能真正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中职学校如何适应这一深刻转型?
不变则罔,不进则退。2012年秋,衡阳市职业中专登上办校史上新的里程碑,成为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面对新起点,衡阳市职业中专敏锐把握时代脉搏,采用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实现了人才培养由规模向内涵、由传统向现代、由大众向特色的转型,实现了高度清醒认识之下的示范、引领与整合、服务作用的不断强化。
学校逐步完善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吸收企业、行业资源,密切联系工业园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
与企业联盟――学校与富士康集团等89家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向企业要订单, 促进了教学与生产融合。近三年共以“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2157人,“订单式”培养的比例达到了在校生的43.5%,订单培养工作居湖南省同类学校前列。
与行业联合――学校与衡阳市8个行业协会、40家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成立了14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28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或委员,专业布局覆盖衡阳地区支柱产业和主要行业。专业发展的重点是“三立足三做强”: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做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立足衡阳市五大输变电及汽车零配件产业群产业,做强加工制造类专业;立足服务业,做强财经类及商贸旅游类专业。
与园区联结――2011年12月,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白沙洲工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了校园合作协议,白沙洲工业园决定在学校设立白沙洲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基地,该校在工业园区设立办事处。与园内5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富士康、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关系,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1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教材13本。形成了学校进园、企业进校,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用工对接、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要求对接的体制机制,实现教、学、研、产的一体化。
“三联”办学模式在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教学层面得到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企业联盟的梯度产品、技术革新和文化融通三种范式;与行业联合的信息行业推动发展、模具行业提升水平和服务外包行业扩大覆盖三种范式;与园区联结的官方对接、民间交流和合力推动三种范式,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目前,在衡阳工业系统,有20%以上的一线技术工人是经过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和培训的。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2012年6月,学校与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牵头成立了衡阳加工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职教集团,集结了包括30多家工业企业,还有10多所职业院校的精英,搭建了教育研究、招生统筹、就业、教学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平台。近3年来,该职教集团已累计为本地企业培训新招员工76000多人,技能鉴定82000多人。
衡阳市职业中专的“合纵连横”,是通过对办学体制机制的突破,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中职教育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转型:对接产业育人才
与时俱进,方能为时养器。近年来,衡阳市职业中专的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瞄准技术前沿深化教学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各个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构建出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双主体”、制造类专业的“专业群+企业群+岗位群”、电子类专业的“两个无偿”等人才培养模式,让众多渴求人才的企业眼前一亮。
去年,衡阳市职业中专电子类专业正式启动“2+2”教学模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期2个月在学校学习,2个月在瑞达电源有限公司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由企业的技师进行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拉近了他们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动手能力。
学校在94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最大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改革,学生实现了由“知不知”到“会不会”的转变,由“熟不熟”到“精不精”的提升,专业与企业的相互融合,使人才质量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衡阳市职业中专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示范性专业群,计算机及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湖南省精品专业和省示范性专业,模具制造技术省级特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会计专业为市级精品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个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培训基地,4个专业教学团队,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学校职业资格鉴定工种达到9个。
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上的进步革新,赢来了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大幅提升。目前,学校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9%,毕业生获“双证”率达98%以上。学生在全国、全省的各项技能竞赛中多有斩获。每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在全省中职学校中名列前茅,10年名列衡阳市中职学校第一名。
学校校长黄建国坚定地认为:“过去救国救民,现在实业报国。时代变了,思维方式变了,但精神导向没变,务本崇实的办学理念没变。作为一所现代中职学校,学校只有把‘修业精神’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湖湘精神’相结合,坚持务‘育人’之本,务‘做人’之本,追求卓越的文化品格,才能肩负起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
创新与转型之变,凝练了一所学校的气质与禀赋,在衡阳市职业中专,我们听到了“全国职教名校”与时代同行的铿锵足音,也深深感受到以创新为圆心、汇集而来的聚变动量。
教师: “三师“教育铸名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思想道德水平、技能水平、教学艺术的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效果。学校实施“专家进校园、教师下企业”,聘请专家或大师与教师“结对子”,实行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大师同时指导的“双导师制”,同时派遣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重点开展了“三师”教育。形成了名师大师引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校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众多的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情绪较强,玩世心理存在,思想品德薄弱。导致学校难管,教师难教,而他们又要很快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社会,学校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心、细心、耐心和热心,真正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成长历程,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用师爱去浇灌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针对中职学生厌学、逃学等特点,提出“爱心控流、教改堵流、技能吸留”,教师做到“三个必访”,即:生病必访、流失必访、思想浮动必访,对流失学生及时跟帮,控辍保学与德育工作相得益彰。
二是强师能。学校努力创造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上不断提升,以体味专业的爱好与兴趣,积极参与国培、省培活动,每年有近10名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有143名教师轮岗到企业锻炼。举办了“爱与责任”师德演讲比赛,开展师德案例剖析,采取互相评说、互动讨论的方法,用身边的事例教育人,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把师德纳入教师履职考核,建立师德考评制度、行为规范检查评比制度,与评先、晋级、奖惩挂钩。学校推行“全员班主任制”,确定一名班主任和多名副班主任,今年全校62个教学班,有100余名教职工踊跃报名,形成“时时有管理、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事事是教材”的庞大德育队伍。
三是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另外在学校管理上,坚持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因需设岗,任人唯贤,不屈才,不误才,同时注重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活跃教师身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能够敬业乐业,爱校如家,发挥所长。目前干部中,有全国职教学会理事1人,省职教学会理事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市级专业带头人3人,市职教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6人。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员工中,高级职称教师95人,硕士教师12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51人,双师素质教师149人,有省市教育局各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3人、委员16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优秀教师1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市级专业带头人9人,校级专业带头人30人,市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市教育教学评估与咨询委员会专家48人。
服务:完善对接强示范
近几年来,衡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示范区重要一极,在经济社会上,形成了高端承接、整体承接、平台承接等自身特色。目前,已引进欧姆龙、富士康、中兴通讯等世界500强企业16家、大型央企16家,冶金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盐囟化工、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等9大战略产业初具雏形,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学校作为衡阳市中职教育的龙头学校,主动承担起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走出了一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之路,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近3万名技能型人才,学校已成为衡阳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输送技能人才的主渠道、招工培训的主市场。
学校对接产业――学校紧紧围绕衡阳市经济发展工作重点,主动对接,富士康、欧姆龙、特变电工二期等一大批企业在初步达成在衡投资意向时,学校就主动参与了转移企业与政府洽谈投资的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加大了模具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培养力度,近三年,学校先后为欧姆龙衡阳有限公司培养员工1100多人,为富士康培养员工2200多人,为伟创力培训员工300多人。
专业对接企业――学校与富士康衡阳有限公司、欧姆龙衡阳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还与外地的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校以建设区域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力资源、技术咨询、技能提升和信息交互四个中心为目标,四位一体发展。在专业上,相继开出了模具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在师资上,承接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师资培训;在教学上,编写出版模具类专业教材2本。面向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荣华模具制造技术公司等,开展模具维护。面向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富士康衡阳有限公司等,过去一年开展培训640人次,现在模具技能鉴定中心已具备模具制造技术维修项目的中级工鉴定资格。2011年组织区域行业论坛2次、接待参观考察27批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实行了“二个无偿”合作模式,合作共建衡阳市唯一的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基地。瑞达公司向学校无偿提供价值8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无偿为公司员工培训。该合作项目每年培训电子技术人才600名。同时学校培训的模式也不断创新。如在暑期用工高峰期,学校组织专门培训力量到衡阳县、衡南县等县,直接上门组织招收农民工培训,促进行业优质发展。
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学校制定了近两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65名教师下厂实践累计780人次,156名教师参加了骨干教师专业培训,聘请51名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探索实施驻厂工程师(校企岗位互换)计划,选派4名专业骨干教师轮流驻厂,以工厂工作为主兼顾教学,工作业绩纳入教师考核。驻厂实践期间,将企业的生产信息、技术更新、人才要求等情况及时反馈学校,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学校还实施“专业教师教做动态组合计划”,开展专兼职教师结帮对活动,合作全面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学校面向全体教工,设立了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引进。近三年开展了12个项目,创造经济效益93.2万元。
课程对接职业技能――学校抓住区域骨干企业技术革新周期短,对一线技术工人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求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邀请一些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介绍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新技术、新工艺,参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开发。邀请企业老总来校进行了《企业文化与中职德育》、《职业指导》讲座。组建了由企业专家、职教专家、骨干教师、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和教材开发小组,开发校企兼容的校本教材,《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PLC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等8本教材已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模具安装与调试》、《电子电路分析与产品应用》等13课改教材已在专业教学中使用。
校园活动对接企业文化――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以及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一是企业先进文化进校园。举办了特变电工衡阳分公司等企业12期文化专题活动,邀请了香港通达电子(衡阳)有限公司劳模李友玲等12位企业专家入校讲解企业文化。二是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推行企业的“7S”管理模式,成立18个社团,开展了“蓝领大讲坛”、“千名学生企业游”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学生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三是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新校门、敬业亭、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完成了校史展览室的建设,硬化、油化宽敞美丽的校道,美化绿化整个校园,将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融为一体,不仅营造了学生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而且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学校德育工作被评为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团市委评为市“十佳”中学社团。近两年,学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全省或全市的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集体获得金牌5次,获得银牌3次,24人次获得各级奖励。
同时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奠定城乡一体化基础。对口支援了衡阳县职业中专等8所中职学校,每年接待了2名专业骨干教师为期半年的培训和跟班学习,选派2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学校执教、指导建设实训室,建立促进区域内师资队伍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选派了5名有经验的教师帮助祁东县职业中专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示范校。有138人次参加省、市级重点项目评审,4人次参与市政府组织的职业教育调研,接待了韩国以勒教育学院、四川乐山第一职业学校等86所学校参观学习。与郴州综合职业中专等74所学校建立了对口交流关系,较好地促进了对口交流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软实力建设。
近年来,衡阳市职业中专学校已成为全市中职教育领域的窗口学校,全省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全国中职教育的第一方阵。1999年,学校被定为湖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职成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被省教育厅等七个厅办委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9年,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定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2012年,学校被评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同年,学校网站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职百佳网站”。今年成功入围“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11次被市教育局授予年度考核“先进单位”,10次荣获市中职学生技能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4次荣获第二名。并获得了其他荣誉169项。(廖斌 周凌燕)
Copyright ©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1002828号┋ 湘教QS6-201205-001271
学校地址: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小塘村79号 邮编:4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