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 刘秀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职业教育人,作为党员教师,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怎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呢?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靠培养,人才培养靠教育,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劳动大军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家未来,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
1.“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仍然是——“人民”。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必须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新的时代、新的矛盾,我们更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不懈努力,才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 “美好生活需要”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走进了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3。“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原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出的庄严承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中国梦首先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戮力前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三、“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条件
1.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1)潜能开发:教育。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潜能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开发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这方面的条件主要在于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状况。一个社会的适龄成员入学率越高、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社会成员潜能的充分开发。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其成员普遍受到充分而适宜的教育,从而真正具备充分实现人生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2)能力发挥: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开发出来的能力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发挥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这涉及的是就业状况。一个社会的成员就业越充分、职业越与个人开发出来的能力相适应,越有助于社会成员能力的充分发挥。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必须给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并通过聪明才智的发挥获得职业成功感或成就感。
(3)生存需要:保障。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都能得到尽可能充分满足的社会条件。这涉及的是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问题。一个社会给所有社会成员(无论他们是否从事职业)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越充分,越有助于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获得满足。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必须建立良好的生存保障机制,使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对生老病死以及意外伤害无所恐惧,能够从容面对生活。
(4)发展需要:机会。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有得到满足的可能的条件。发展需要主要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不可能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但可以为他们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提供充分而又公平的基础和机会。一个社会为其成员在这方面提供的基础越坚实、机会越多,越是有助于他们的发展需要获得满足,他们越有可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5)美好感受:安全公正。要具备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等美好感受所需要的社会条件。要使社会成员普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自己有和其他社会成员同样的人格、尊严、权利、机会;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公正待遇;自己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机会;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安全的、稳定的、有序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友爱。只有社会环境真正是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成员才可能普遍产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等美好感受。
2.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个人主观条件
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需要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条件,这就是人格完善。
人一生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生命现实过程的人生(自然性),作为个体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个体性),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社会性)。这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人格在一定意义就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意义上,人性与人格的关系就是禀赋与素质的关系,而人格与人生的关系则是素质与素质发挥的关系。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在人性禀赋、身体成熟、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这标志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会过怎样的生活,他的人生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或什么水准。人格是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开发的程度,或者说人格实现人性的程度。
人格完善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不同的要素、层次和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要素是否健康、人格结构是否完整、人格性质是否道德、人格层次高低和人格是否具有鲜明个体特色这些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人格完善具有人格健全、人格道德、人格高尚、人格个性化四个主要特征。人格完善意味着人性现实化达到了最充分的程度,是一种理想状态。一个人人格完善,他就能够自我实现,就具备了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充分的主观条件。因此,一个人要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要成为幸福的人,就必须努力追求人格完善,并在生活过程中努力使不断完善着的人格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幸福生活准备主观条件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成员是否普遍追求人格完善、人格能否尽可能地达到完善,与社会条件直接相关。一个社会的条件有利于其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具备了以上所说的基本条件,这个社会里的人们就都会注重和追求人格完善;相反,一个社会的条件不利于其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其成员就不仅不重视人格完善,相反还会出现各种人格问题。同时,人格完善还需要引导和教化,一个社会越是注重引导和教化,人们越有可能重视人格完善。当然,这种引导和教化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条件与之配套。
四、我们的美好生活愿景
1.打造美好职专
(1)巩固办学规模,把事业做大。
(2)提升办学质量,把事业做强。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德育。
(3)优化学校管理,把事业做好。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4)培育校园文化,把事业做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团结和谐的同事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舒展生动人生。
(1)乐学:乐于学习,提升自己,包括修身。
(2)敬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
(3)爱家:建家齐家,营造港湾。
多人家庭:孝老爱幼,天伦之乐。
两人世界:夫良妻贤,互敬互爱。
单人之家:辛福在我,舍我其谁。
学是源头活水,业为经济保障,家是幸福归宿。
五、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奋斗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奋斗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更好自己的人生选择。
奋斗,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词汇,一种带来改变、孕育希望的力量,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更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根脉。中华民族以勤劳著称于世,奋斗精神更是镂之于心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既有对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精炼概括,更在全社会树立起奋斗的旗帜。
宏大建构如国家的复兴之梦,具体而微如百姓的幸福之梦,奋斗都应该是筑梦圆梦的底色。但是现在,“不相信奋斗”的想法也在一些人那里冒头,“靠奋斗不如靠背景”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对奋斗价值的解构,往往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奋斗无用论”,片面认为阶层固化、社会板结,催生出一些以消沉失望、无所作为为特征的亚文化;另一种类型则属于“奋斗不必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家庭有了上一辈的积累,一些人由此把享受成果置于努力奋斗之上。这些认知,尽管并不会让奋斗贬值,却也在消解奋斗的含义,对社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奋斗无用”只是为放弃努力寻找的借口。而躺在前人种的大树下坐吃山空,则不仅难以为继,更会带来精神世界的空虚。当幸福达到一定层次,物质条件的改善愿望往往不如精神层面的提升更紧迫。
奋斗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些发达国家为什么频繁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和福利主义陷阱?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会缺少增长动力与社会活力?《大学》“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句话给人启示。如果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都想着坐享其成,都想着保住自己的奶酪,奋斗的人越来越少,劳动的意愿越来越低,怎么可能支撑国家的持续发展?又如何能激发社会的生机活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标注了新时代的奋斗气质。
把打造美好职专和舒展美好人生结合起来,奋斗就有现实具体的抓手:1、宣传学校,广招学生,多招学生,人人做志愿招生员。2、专业教学,技能竞赛,实习实训,人人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3、学生管理,班级工作,全面育人,人人做爱生如子的班主任。4、献计献策,搭台补台,人人做建设职专的能人。5、精诚团结,和谐共处,人人做建设职专的智者。远离道听途说的猜疑,远离画地为牢的僵化,远离自以为是的“高明”,远离坐观垂钓的空想,远离指手画脚的空谈,不做空洞的评论家和理论家,要做实实在在的实干家和探索者,多招几个学生,多上几节课,多多担任班主任,多多陪伴学生,多带学生技能训练,多给同事搭把手,多为学校解份忧。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对奋斗的信念,就是对汗水与双手的信念,对时代与未来的信念:“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让我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中专,打造湖南省卓越职业学校,为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