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育人理念 培养未来人才
以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普遍仍以农业时代的时间表、工业时代的组织形式和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标准化的知识输出和同质化的教育教学,与信息社会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的时代呼唤创新育才理念,培养未来人才。
树立“三生”育人理念
学会生存。当代学生基本上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培养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指尖上的学校”和数字化校园,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增强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生态下的道德规范,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学校应注重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实践、接触群众、学会生存、谋求发展。
热爱生活。学生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校园,“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过有价值的人生,积极营造“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氛围,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并适应学习型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珍爱生命。当前,学生虐待动物、谋害他人甚至自杀事例屡见不鲜,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学校应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养学生的“逆商”,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磨难和挫折。注重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热心公益。
培养“三C”素质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jing)。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建立诸如同步课堂、翻转课堂、MOOC、混合课堂自主多元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在网上学习课件、课堂讨论研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在研究问题时不设唯一答案,鼓励批判。另一方面,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加大学习过程的评价,从注重考试成绩向回答问题、作业检查、毕业设计、作品制作、实验研究、实习考核等方面扩展,实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四个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creativity)。学校要重构课程结构,加大通识课程比重,按照公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群教育四个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尽可能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地,完善创业孵化器,开展创业项目路演,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cooperation)。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在竞争中求双赢,在合作中求发展”已成为世人共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学会合作也是未来人才必备能力之一。一方面学校应将信息化深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和协作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线上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合作体系,为实现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供前提。另一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和创业团队发展,让学生在社团和创业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合作、学会合作。
实施“3S”自主教育
学会自主学习(self―leaming)。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校应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数字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学会自助服务(self―service)。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事务大厅,开设各类学生事务服务窗口,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入驻,所有学生事务柜台集中办理,减少中间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扁平化管理,激励学生自助办理学生事务。
学会自我管理(self―menagerie)。学校及教师应鼓励学生及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并为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应坚持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各种民意流通渠道和平台,使学生能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和管理意识。